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90后”大学生弃优厚薪金为智障儿童做义工保姆

时间:2012-04-02    来源:厦门战友情家政
3年前,黑龙江省方正县庆华村的村民们交头议论着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村里好不容易走出来的大学生陈晓亮放弃优厚薪金,去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指导中心做全天义工,每月只有几百元补助,五尺男儿竟成了智障儿童24小时的保姆。许多人都怀疑,这个小伙子能坚持多久?

3年时光流逝,如今,陈晓亮不仅没有离开残疾人中心,而且已在这里累计做了2万小时的义工。

“大孩子”的下马威

陈晓亮父母都是农民,他大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曾经梦想当电力工程师。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智障残疾人的情况,电视上智障残疾人的样子激起了他心中的涟漪。

此时,陈晓亮已经接到南方一家大型企业的邀请,丰厚的薪金对于这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陈家人来说,是件天大的喜事。全家兴高采烈地为陈晓亮准备庆功宴的时候,他却只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

“陈家的大学生去给智障儿童当‘保姆’了,”十里八乡传遍了这个消息,乡亲们不解,陈晓亮的家人更不解,祖祖辈辈靠天为生的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寒窗十六年难道就为了做这个?孩子的选择让陈家父母觉得他得了“魔怔”。

“我没有得‘魔怔’,只因为在电视上看了他们一眼……”陈晓亮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而他未来要面对的,不仅仅要靠数百元的微薄补助生活,还要24小时陪伴着这些智障孩子。

陈晓亮就住在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指导中心“油菜花”班的寝室里,他和智障孩子们住在一起。一张床,衣柜里的两层格子,放下了他全部“家当”。

“油菜花”班的房间是两间相通的屋子组成的,陈晓亮和另一位王姓女老师共同照顾孩子们。说他们都是孩子,其实也不然,有的人其实是“大孩子”,比陈晓亮大17岁的都有,但在智力发育上,他们仅仅停止在孩童阶段。

陈晓亮来到托养中心的第一天,“大孩子”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一个高一米八,体重200多斤的孩子直接给了他一巴掌。所有第一次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因为迎接你的一张张脸,不是笑容过于夸张,就是目光直愣愣的。你无法判断这是热情,冷漠,还是准备攻击你的前兆。

不会上厕所的孩子

陈晓亮一天的工作有多少?记者记录了“油菜花”班孩子们早上上厕所的情景:小松起床去厕所,正在刷牙的晓亮站在厕所门口说:“坐下拉大便。”有的孩子不知道排便需要坐下。

在他身后,反穿拖鞋的鑫鑫跑过来上厕所。“这边有人,去那个屋的厕所”。有的孩子不知道一个坑位只能一个人上。“蒙蒙,把拖鞋收起来,把棉鞋换上。”有的孩子不知道天冷要穿厚鞋……

陈晓亮和王老师穿插着奔走在两个屋之间,嘴里招呼着起床的孩子,眼睛盯着上厕所的孩子,手上不停地整理着孩子的被褥因为睡觉不老实,几乎所有人的褥子都扭出了床铺。

这边,小松终于从厕所里出来了,陈晓亮把他的衣裤都拿过来,“这面朝前,快穿上。”那边,王老师把被窝里还放着玩具枪的小佳叫起来了,陈晓亮又过来帮他穿衣服,“小佳,找找鞋‘舌头’,把鞋‘舌头’拽出来再穿。”

回头一看,小松还在摆弄他的毛衣,“我给你翻过来了,你怎么又翻过去了。”

在给孩子们穿衣服的间隙,晓亮还用电水壶烧了一壶水,他要给智障程度重一些的小佳洗脸。陈晓亮对他们的智力程度以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区分得却十分清楚。一切忙完后,趁着王姐带孩子们去花厅散步,晓亮一边拖地一边自己烧了一壶水一个小时前刷完了牙,现在该洗脸了。

忙碌,是这个寝室每天早上的必修课。走出寝室,王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不怕忙,就怕孩子拉尿在裤子里。晓亮刚来的时候,有一次,他以为一个孩子要小便,把裤子帮他脱下来后,孩子忽然拉出大便了,喷了他一身,他没顾得上自己,赶快给那个孩子擦洗。”

“亮哥精神”感染他人

和智障孩子同住,甚至是孩子家长都难以做到的,这也是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托养中心的原因。每天晚上,陈晓亮只能睡半宿觉,另外值班的半宿他必须保持清醒,因为有的孩子要上厕所,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去上厕所,会把屎尿拉在被子里……对于智障孩子来说,一切皆可能发生,而且自己还浑然不觉。

“刚来我们这儿的人都会感到害怕,但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虽然他们智力上有缺陷,但他们都很特别,你对他笑,他就会对你笑。”陈晓亮说。“我们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

托养中心的孩子每天都要上课,老师分为两种:培训老师和康复老师。培训老师是给孩子培训一些基本的技能,而康复老师是帮助这些孩子做一些智力上、行为上的康复训练。陈晓亮兼任两种老师。作为培训老师,他的拿手好戏是羽毛球。

为了学打羽毛球,陈晓亮自掏腰包去体育场地找人打球。“硬是厚着脸皮进场地去跟人家学,有时候,人家都烦我,不搭理我。”谈起当初的事情,陈晓亮有些感伤。

有一年教师节,托养中心曾给他颁了“特别委屈奖”,“我的同班同学现在每月都能挣两三千元,养活自己不是问题,但我现在,不但不能给父母钱,反而还需要他们‘救济’。”今年,因表现突出,他的义工补助从六百五十元涨到了一千元多一点儿。“其实,我是真舍不得离开这些孩子们……”陈晓亮说。

作为义工的陈晓亮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去做什么,义工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旧是个新鲜名词。“不管做什么,我想,我都不会离这些孩子太远。”托养中心主任方东海表示,现在陈晓亮的“亮哥精神”已经成为中心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总结起来说就是,简单做人、开心做事、快乐奉献、幸福生活。他的故事可以鼓舞更多人加入到义工行列中来。

如今,当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托养中心时,可以看到写着“亮哥精神”的条幅。“亮哥是谁?”学生们交头接耳,却不知道与他们同样是“90后”的陈晓亮,正站在一旁腼腆而又不好意思地笑着。“现在看着到处写着你名字的标语,感觉如何?”记者问道。“没什么感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陈晓亮的回答很淡然。

“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如果我们不管他们,他们就会受欺负。”陈晓亮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给别人带来幸福,莫过于鼓励更多的人,给别人带来幸福。”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