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厦门一家政女工自学英语 成了外教“大管家”

时间:2018-01-09    来源:厦门战友情家政
 
刘雪英(中)和不少外教及家属都成了朋友。

45岁的刘雪英是湖南人,一口带着口音却很流利的英语让人讶异。貌不惊人的她,却有着一段励志经历——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一名高校外教生活管理员,“管”着40多个外教和10多个留学生。十几年的家政工作,刘雪英不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还交了很多外国朋友。如今,服务于厦门理工学院的她与十多个国家的外教们保持着书信往来。

全职妈妈想工作 毛遂自荐到外教家当钟点工

1972年出生的刘雪英,高中毕业后就到泉州打工,并嫁到马甲镇,以种田、养鸡为生。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后,她决定出来找工作,但又没什么技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2000年,儿子告诉他,班里有位来自加拿大的同学叫麦博信,他的爸爸麦克在泉州仰恩大学当教师,家里可能需要钟点工。

刘雪英决定去试试,拿了张白纸,写上拼音表达想做家政,毛遂自荐。她说,当时自己以为外教们能看懂拼音。不过,她没有找到麦克,却碰到了另一名略懂中文的外教。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这名外教帮她介绍了第一个“外国主顾”——澳大利亚人威廉·瑞恩。

一开始靠查词典写纸条 一年不到已能进行日常沟通

“刚开始跟老外交流完全靠比划。”刘雪英说,虽然在老家读完高中,但那点“英语库存”早就忘光了。因为无法交流,她遇到不少尴尬事。有一次,威廉想买窗帘,让刘雪英同往,结果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人白跑了一趟。“我根本不明白他想要的尺寸、花色和款式。”回家后,刘雪英说自己“很受刺激”,重新拿起了初中的英语课本,做钟点工时,揣着一本字典,配合着看眼神、比手势,大胆说、大胆问。

一开始,两人几乎靠纸条沟通。“他有事出去,就写一个纸条放桌上,我翻翻词典,差不多能懂个大概。后来,我也试着给他写纸条,威廉还挺诧异。”就这么边实践边学习,再加上威廉的辅导,她进步很快,不到一年,就能用英语进行日常口语沟通。她说,自己也有点语言天赋,嫁到泉州后,3个月就掌握了简单的闽南话。

与外教交流经验丰富 学院为她“量身定制”岗位

2003年,威廉回国养老,刘雪英把他送到机场,两人泪洒而别。不过,外教间口口相传,使得刘雪英的客户从来没断过,她也从兼职变为全职,最多时在超过10位外教家做钟点工。除了帮雇主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买菜外,她还陪他们逛街购物、看病买药、缴交水电费等。渐渐地,一些外教把她当成“得力助手”和朋友,外出游玩、聚会时也带着她,还给她取了小名,如“Sunny(阳光)”“little tiger(小老虎)”等。

2010年,有位外教从泉州转聘到厦门理工学院任教,刘雪英主动帮他搬家。在此过程中,该校国际合作处的林老师发现刘雪英是个“复合人才”:懂得中英文和闽南话,有着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校方经过商议,决定为刘雪英“量身定制”一个岗位——全职外教生活管理员。

至今保持学英语的习惯 希望能考个文凭继续进步

办理入住、信件投递、物业管理、外出导游、活动组织……尽管工作内容琐碎,她仍然保持着学英语的习惯。翻看学校订阅的英语报刊时,遇到不懂的段落,她就拍下来发给外教,他们会很热心地读给她听;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她也会“求助”词典;有时候到宿舍,外教会邀请她一起看电影、新闻,看着看着,她的英语也跟着进步。

刚到理工学院的时候,她不会用电脑,外教家属们则不断教她。“能帮到他们我很开心,他们也很开心,这种相互帮助、鼓励支持的氛围,我很喜欢。”她说。

刘雪英说,人生到处都是老师,任何时候都要学习,尤其是在高校里工作,文凭很重要,希望自己能考个文凭,争取在工作上更进一步。